《猛犸象属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6,仅供参考
猛犸象属(Mammuthus)隶属于长鼻目,象科,猛犸象属共有10个物种,包含7个大陆型猛犸象和3个岛屿型猛犸象。其中真猛犸象为该属典型代表,肩高2.5~3.1米,体长2.5~3.2米,成年雄性体重为4000~5000千克。猛犸象属象鼻前端有2个指状突起,头骨短而高,顶部正面视呈穹形,但枕骨前额的顶脊非常高。臼齿的齿板数从早更新世的种到晚更新世的种逐渐加多,第三臼齿(M3)的齿板数早期的19-20/19-20,晚期的24/24,最后达27/27。门齿长大,可达5米;齿脊频率高,臼齿齿冠宽,M3很短,齿板釉质层薄,很少褶皱。前脚有五趾、后脚四至五趾。
猛犸象属动物分布在中更新世到全新世的亚洲,欧洲及非洲。在中国分布范围约在北纬35°以北地区。栖息环境从湿暖的非洲热带、亚热带森林环境向干冷的中纬度稀树草原、高纬度寒带草原甚至苔原环境迁移。为草食动物,根据其演化迁徙,主要食物来源由乔木(包括果实、树皮和树叶)和灌木转向难以咀嚼的草本植物。猛犸象属在距今3700年前已灭绝。
猛犸象在原始人类的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,真猛犸象是新石器时代许多西欧洞穴的墙壁上描绘的图像;曾是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桥梁纽带和冷战时期的自然外交官,曾作为重要的社交礼物使用;猛犸象化石象牙可用于各种象牙饰品的制作及贸易;猛犸象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进化、灭绝、与寒冷环境的适应、饮食及复活等方面。
1974年,中国学者周明镇和张玉萍将猛犸象属以真象亚科(Elephantinae)置于真象亚目之下。1830年,伯内特(Burnett)命名猛犸象属为Mammuthus,“Mammuthus”来自俄语“mamot”和“mamont”,也可能来自鞑靼语[dá dá yǔ]“mamma”,意思是“地球”,可能反映了一种民间信仰,即总是在地下发现骨头的动物实际上生活在地下洞穴中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